登录
您好,undefined!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资源中心>>美文分享>>文章内容
教育,该如何璀璨儿童的灵性?
作者:丁爱平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发布时间:2012-11-09

儿童是充满灵性的天使,有星星同他说话,天空也在他面前垂下。儿童的灵性表现为儿童自由天性之下的聪明、灵气、奇思妙想等,它是发展儿童创造力过程中的特质。笔者和女儿毛毛同在一所小学,随着学业负担的加重,一些教育行为与崇尚自由的儿童灵性之间,开始出现矛盾冲突。女儿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教育现状的真实影像;笔者是教师妈妈,则多了一份迫切而认真的反思: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要保护和发展儿童的灵性,出路在哪里?

 

一、裁减“课余部队”,捍卫儿童的自由嘻乐权

毛毛上一年级时,每天都有书面家庭作业。我教高年级,放学后到办公室,只见书包不见人,得揪她一回。

满校园地找,终于逮着了满脸冒油的毛孩子。“干什么去的?怎么不写作业?”我十分生气。“我做实验的,”毛毛摊开小手,各种颜色的湿粉笔头聚在手心,“我想试试红、绿、黄、白、蓝全部合起来是什么颜色。”“什么时候了?先做作业,再玩。”“啊?做好作业天都黑了,上了一天课,把自由还给我!”我被震住了。

客观地说,女儿是好学的“课堂小灵通”。教育力求使儿童的生活更富有理性的“知识含金量”,儿童却执拗地固守自由自在的天性。“把自由还给我!”儿童发出了第一声愤怒的呐喊。

1、警惕:“课余部队”的变相入侵

苏霍姆林斯基曾形象地描述:“放学后,儿童只要朝那装着课本和练习本的书包望上一眼,就感到厌恶。”“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历年来是很多小学应对上级检查时的“一致口径”。本学期,笔者所在学校从严执行减负令,学生告别了沉重的作业堆,焕发出勃勃生机。然而近来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担忧:学得不踏实怎么办?于是,中午阅读课外书的闲情逸致替换成紧锣密鼓的评讲作业、强化训练;习字册、口算训练见缝插针;课间教师在教室里个别辅导、订正。

许多家长说:“孩子疯玩浪费时间,不如学点有用的东西。”学奥数、上作文和英语强化班、学乐器、练书法,学无止境。另一些家长抱怨现在作业太少,没了紧箍咒,孩子基础薄弱的家长更是心中发虚大补恶补,暗合了教师所愿。众人唯恐“玩物丧志”。如此“减负”,实质是过去的“课余部队”变相入侵儿童的自由嬉乐。

2、反思:究竟是谁幽闭了自由的灵性?

苦心经营的教师和家长并没有得到学生的感恩。笔者的学生小松说:“我总是偷着做自己喜欢的事,像贼一样。等我做了老爸,一定给我儿子自由快乐的童年。”

很多儿童依然在教师、家长的周密安排下被动地学习着,灵性之光越来越暗淡,创新之泉越来越干涸,造成我国当代“创造力危机”。创造力的生长需要闲暇与自由作为土壤,需要个体高主动高参与的思维经历,需要保护天然的敏感性和直觉。究竟是谁幽闭了自由的灵性?教师固然希望得到解放,但应试教育的阴魂真的已经散尽?教育的腰杆真的早已开化?很多教师不敢松手。身为教师妈妈的笔者渴望放飞儿童的灵性,一直在寻求着某种平衡,很辛苦,但理想在,路就在。

3、坚守:捍卫儿童的嬉乐权,玩出灵性

“孵小鸡”的爱迪生,“将毒虫子含在嘴里”的达尔文等小时候都爱玩。这些顽皮的嬉乐,可能就是发明家、科学家最初显露的灵性萌芽。陶行知先生在《假如我重新做一个小孩》一文中说:“我要多玩玩。”

余裕的嬉乐使儿童积蓄灵气。第一,作业大解放。教师可以定期安排一些“无作业日”、定制一些“无为作业”,让儿童有心情、有时间去游戏,有成为闲云野鹤的机会,充分地宣泄自己的地域生命、文化生命。第二,课间大冲浪。教师在课间不要抓学生来订正、补做作业,必须让儿童踏踏实实地玩好课间游戏,教师最好作为游戏专家给予内容和形式上的指导。第三,实践大“扫荡”。采集鲜绿制作玩具、江海戏水、放牧丛林、走进农家、野餐露营、亲子游戏……嬉乐是儿童正当的权利,只有充满嬉乐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儿童生活,才是有灵性的生活!

灵性是儿童隐形的翅膀,飞舞着浪漫、好奇、灵动。古时有“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儿童疾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今天更应让儿童享有自由的嬉乐权,玩出快乐、玩出灵性。

 

二、弱化“高效化教学”,保障儿童的自主思考权

有人把“增效”理解为使学生学得快、多、深。如此“高效化教学”,使许多本应由学生自己思考、实践、内省的过程不得不单刀直入、删繁就简。从而教师作用过度,对学生的控制过度,儿童灵性的自由思考被束缚。

1、发酵儿童的问题意识——生长问题出灵性

女儿上一年级时,她的老师告诉我:有一道题,小动物们开着写有1-5这些号码的赛车举行比赛,让孩子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毛毛问的是:“为什么小猫没有地道第一?”我说这个不是数学问题。毛毛说:“小猫没有得到第一,第一就是数学啊!”无独有偶,今年我教的一年级学生也有很多人提出类似的问题,还提出“1号车为什么不是第一名”等各种奇怪的问题,我和孩子们痛快地讨论了一把。同轨的老师笑称纯属浪费时间。

儿童天生是装满了问题的“艺术家”和“哲人”。但是当今课堂教学最头疼的问题是年级越高学生越不愿意提问题。根源在哪里?关于毛毛提的问题,很多教师认为只有提出合乎规范的数学问题,才是有意义的最有效的。但凡与数学关系不大的,不能白耗时间。有的教师还教导学生踢问题要直接简单,考试时切忌自由独创,搞不好会吃亏。

到底提什么问题?是直指教学目标教师所要的,还是儿童心理真实需求的?笔者认为,应充分尊重儿童的真实需求。儿童最急切想探求的问题是充满灵性的真问题。不要死盯着儿童提问的正确性、逻辑性,要善于发现儿童提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看似好笑看似无聊的问题,有时恰恰就是孩子灵性火花的闪现。如果一味强调“规范”,禁止“旁逸斜出”,儿童的思考必定会被束缚,越来越走向大众化思维,或者迎合老师和试卷做一些完成任务式的“伪提问”。

如何发酵儿童的问题意识?首先,自由提问。削弱“高效化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控制性与暗示性,给予儿童自由的开放空间,保障孩子有自由提问的时间。有的教师在课堂终了时分才象征性地撂下一句“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呀?”下课铃声响起,问题不了了之。第二诱导提问。善于提问是探索活动的助跑器,儿童灵性在步步深入的问题中得到历练。笔者经常启发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提问:反思法,我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回忆法,以前碰到相似的情况吗?对比法,自己和比人的想法有哪些异同?假设法,如果不这样做,能行吗?类推法,这样的方法还适合哪些情况?第三,激励好问。笔者在数学课堂上建立了“问题宝库”(一本卡通日记本),下课时把各种问题连同提问学生姓名光荣地记入宝库,孩子们视若珍宝。每隔一段时间评选出“金问号奖”,颁发大红喜报。“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今天发酵儿童的小问号,将来收获的也许就是瑰丽的“金猜想”。所以,每天笔者都会问女儿,“今天,你问了吗?”

2、强壮儿童的自主萌芽——自由选择出灵性

毛毛做作业,对后面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很感兴趣,就把它做掉了。第二天她生气地说作业被擦掉了,老师不允许提前瞎做。她偏要做,不料又被擦了。她再次写上去,第四天,毛毛兴奋地告诉我保住了作业。我拿来一看,全对,表扬了她。本学期她又偷偷做完了“轴对称图形”。

儿童是天生的自由者和探索者。自主学习是充分张扬儿童个性、发挥儿童灵性的学习方式。

第一,在自发学习中萌动灵性。儿童自存在起就具备自我生长和发展的积极能量,能够利用自身本能和潜能自发地获取各种信息和文化模式。儿童灵性的发展不能紧靠教师步步为营式的课堂统一教学,我们应该重视儿童表现力、主动性和自信心的培养,鼓励儿童在一定范围内作出自己的选择,重视儿童主动按照自己的爱好和需要进行独立的学习。从笔者女儿身上可以发现,儿童天生有着对未知的好奇心和征服欲,教育者应为儿童营造宽松、自由、开放的环境,使儿童的灵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第二,在自主探究中张扬灵性。“要过程还是要结果?”这是令一线老师痛苦的选择题。笔者认为应舍得花力气做过程。因为只有过程,才有鲜活的经验流动、认知的顿悟和创造、情感和思想的冲突,才有学生灵性的张扬。

儿童更希望和新知识自由畅谈,有着最本真最朴素的自由思考。知识的高速累积使孩子们疲于无条件地接受已被教育者精心加工后的知识,只能退化为知识的奴隶。必须让儿童成为他自己的主宰,赋予儿童自由思考的权利,让儿童“探”出奥妙、“探”出灵性。

 

三、完善“发展性评价”,尊重儿童的自然成长权

比分数、排等级等评价手段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应完善“发展性评价”,尊重儿童自然成长的权利,给每个儿童的灵性以最温暖的欣赏。

1、激扬自然性评价——关注儿童灵性的发展进程

一年级期末进行写字比赛。毛毛手腕力量弱,字写得不好。老师告诉我:“毛毛拿了B,我好好表扬了她!前天练字,写得又黑又大,被我撕掉了扔在地上,她飞快地跑过去,捡起纸团拼命擦,眼泪在打转就是不哭。”我不由得百感交集:“毛毛,你拿了B开心吗?”“开心!还有小朋友拿了C呢!万一我拿了C,妈妈你会骂我吗?”我笑起来:“尽力了就行,慢慢长大了就会越写越好的!”据悉,得A的学生中有大半在幼儿园已开始练笔画。

笔者一个朋友的孩子就读于英才班,学龄13个月,学费10000元。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做一年级数学试卷得满分者比比皆是,难以置信但绝对真实。

在基础教育阶段,别国的孩子是自己跑,我们的孩子是成年人推着跑甚至是背着跑。开始跑得快,但后劲不足。赢在起点不一定赢在终点,更可悲的是既输在了终点,也没有赢在起点。

笔者认为,评价不能盯着当下的“早慧”抑或“迟缓”,应关注儿童灵性的发展进程。让儿童自然成长,才能踏上发展儿童灵性的幸福之路。事实证明,从一年级比赛时的担心拿C,到现在女儿一手清秀小字,这之间笔者完全没有逼迫式的强化训练,她却在自然地成长和进步。笔者从不提前超负荷训练学生,制造所谓的“聪明”。喜欢孩子们自导自演的童话剧,赞叹他们东摸西弄的小创意。他们从不因考不到一百分而难过,不因暂时落后而羞于出发。

笔者由衷地欣赏着儿童的自然成长。儿童灵性的发展需要潜移默化,需要由儿童自己体验、感悟生发、自然流露。孩子的内心都是渴望进步的,教育者应消除虚荣的攀比心理、功利的实用思想和完美主义,以一颗平常心等待儿童慢慢长大。法国学者卢梭曾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完美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2、激扬人文性评价——关注儿童灵性的情感滋养

一天中午,毛毛冲进我的办公室要餐巾纸,说同学佳佳吐了。来回两趟后毛毛又来了。“小朋友都在看书,只有我在跑!佳佳真可怜。”毛毛的眼里闪着泪光。我跟着毛毛进了教室。女儿细心地为同学擦拭,俨然是个小妈妈。扫视全班,老师正忙着擦玻璃(下午要检查卫生),小朋友在专心看书,教室里很静。

一个中午,妈妈一直守着佳佳身边。我望着毛毛的眼睛说:“毛毛,你做得对,有爱的孩子——最好!”“妈妈,你对小朋友好,你是最好的妈妈。”我的眼睛湿润了。

反思我们的教育,是否过分注重评价学生考试成绩的优劣、才能的多寡?而很少评价学生的情感成长?笔者从毛毛身边那一群“专心看书”的孩子身上,看到了一种悲哀。

“善良的人优于伟人”。一个孩子假若没有善良,他的聪明、勇敢、坚强等品质越是卓越,将来对社会构成的危险就越可怕。所以,评价应激荡人文的关怀,关注儿童灵性的情感滋养。一个善良、丰富、高贵的人,无疑是最有灵性的。

“人之初,性本善。”教育者所应做的就是不断第进行“保养”和“充盈”。善于抓住生活细节,细心呵护儿童纯洁的心灵,真心地赞赏儿童一点点的相互关爱,及时发现和调解儿童之间的矛盾纠纷。经常和家长沟通,树立大爱风范,共同给儿童灵性以润泽的情感滋养。教育的目的,指向人的和谐发展与终身幸福。善良与高尚乃是“幸福”、“和谐”的重要内源。教育者应对儿童的一生负责,抛弃功利的狭隘,关注心灵的成长。让儿童的灵性深得善良的情感滋养,从而闪耀人性的光辉!

雨果的一句话说得特别好:“没有自由,便没有一切。”让我们怀着永久的期待、长久的耐心、持久的激励,尊重儿童自然成长的生命权,“赏”出自信、“赏”出灵性!

孩子都是唯一,童年无法复制。处于一位教师妈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笔者记录一路的辛苦、一路的反思,旨在发出热烈的吁求:儿童的灵性弥足珍贵,只有保护儿童自由活动的嬉乐权、自由思考的自主权、自然成长的生命权,才能让儿童的灵性散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新北区圩塘中心幼儿园 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01501号-2